南京贵林炉业 发表于 2015-7-19 18:05:30

‘软氮化+后续氧化’ 的抗蚀性问题(转帖)

    软氮化-后续氧化后的抗蚀性问题。QPQ法的后续氧化(两次氧化,中间抛光)有较成熟的方法可依,而气体法的后续氧化目前还处于杂乱无章状态,没有固定的工艺规范,不同工艺比对抗蚀性的差别也较大。由于QPQ法在中性盐雾试验上出现第一个锈点的时间不断攀高,据报道最长可达700h。气体法也在不断追赶,可见的报道可达250h。这些报道是带偶然性还是具有较高的重复性,有没有水分?不得而知。
    这些报道和传闻,渐渐在民用产品上形成了有一种倾向,在软氮化 (甚至扩展到氮化) 后抗蚀性要求上,完全抛开了国家相关标准 (也没有见到国外的专用标准),经常看到信口开河随心所欲地来一个盐雾试验要求:48、96、120、250h甚至更长,而且是以第一个锈点作为判别条件,既提供不出样件,又拿不出依据。其实软氮化+氧化形成的抗蚀性应用范围有限,仅在中性不受擦刮碰伤的环境下可行,特别怕酸性环境 (微酸也不行),现在好多人误把这种技术视为可完全替代不锈钢,哪有那回事?!
    实际上现行的各种镀层 (含不锈钢) ,是在限定的时间下试验之后,再按照锈蚀点的数量或面积的比例进行评级。
    生产中,制定氮化和软氮化的工艺时,抗疲劳性和抗蚀性往往不能兼得,比如 42CrMo钢,要求渗层深度 ≥0.45mm,硬度 600HV5,白亮层厚度 ≤5微米,要求盐雾试验 >96h。这样的技术要求,设备怎么选择,工艺怎么制定?
    此外,在某一钢牌号上,相互攀比硬度高峰也是一种 ‘不问从哪里来,到哪里去’ 的思潮。细思起来,这种乱象应当源于热处理界自身,不知道热处理标准委员会注意到没有,何时才能制定出相应标准。
    朋友们怎么看,不妨说说
注:原帖见   http://www.shaod.com/forum.php?mod=viewthread&tid=2495#lastpost

骑驴者何人 发表于 2015-7-19 18:35:10

这个的确是个问题

simida 发表于 2015-7-19 21:50:59

em 结论是啥? 难道就是乱象么? 我们也是如此

南京贵林炉业 发表于 2015-7-20 06:05:06

‘乱世出英雄’,性能指标上攀比高峰,有利于技术进步。当一项新技术的出现,发展到比较成熟的时候,应当在应用范围内制定相应的评定标准,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,并引导成为有序的差异竞争的动力

aaron01 发表于 2015-7-20 12:53:46

软氮化加后氧化的耐蚀性自然不能与不锈钢比,否则不锈钢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{:soso_e112:}
目前在某些零件上,气体软氮化加后氧化,再加合适的抛光工艺,确实可以做到240小时的中性盐雾试验要求,在很多应用领域,这已经足够了。

孤鸿踏雪 发表于 2015-7-20 15:40:13

aaron01 发表于 2015-7-20 12:53
软氮化加后氧化的耐蚀性自然不能与不锈钢比,否则不锈钢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
目前在某些零件上 ...

      看来,贤弟是掌握了这项技术的关键了,这样就可以搞到酒喝了{:soso_e144:}

神舟十号 发表于 2015-8-13 14:57:47

“42CrMo钢,要求渗层深度 ≥0.45mm,硬度 600HV5,白亮层厚度 ≤5微米,要求盐雾试验 >96h”
这样的要求有些矛盾啊

锋翼 发表于 2015-9-6 21:22:35

白亮层≦5,盐雾实需要达到96小时,有困难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‘软氮化+后续氧化’ 的抗蚀性问题(转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