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Wangqinghua196 于 2018-5-27 22:13 编辑
  
有关资料认为,碳氮共渗组织的特征有内、外层之分,随碳氮共渗温度的增高,外层厚度减少而内层厚度增加。化合物层下面形成的是马氏体和碳氮奥氏体混合物,残余奥氏体量随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减少。通过对碳氮共渗表面生成相的研究认为经过1~2小时的碳氮共渗处理后,其表面碳氮含量在达到温度的平衡值之后氮量不变化,而碳量有增加的趋势。通过х射线结构分析,确定表面形成的碳氮化合物是碳氮ε相。在850~650℃温度范围内,碳氮共渗经过α—γ—ε的过程,其生成条件与氨气浓度无关,主要受处理温度的影响,处理温度越低,越容易形成。在较高的温度处理时,由于相中析出Fe3C和石墨,所以碳量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。
——齿轮的碳氮共渗(上) 《汽车技术》 1974年05期
此篇文章出世于文革后期,是在《汽车技术》,1974年05期上。那时讲究的是三结合,即“干部、工人、技术人员”结合起来,工人-阶级是领导-阶级。看一看作者的名称——第一汽车制造厂碳氮共渗试验小分队。内容说的是“在850~650℃温度范围内,碳氮共渗和氮碳共渗”的组织变化情况,在封闭的年代,可阅读资料较少,名词术语也没有规范起来,由于作者没有分清楚:碳氮共渗和氮碳共渗,所以,我们现在来看就看不懂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