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发表于 2013-10-21 10:00:35
|
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孤鸿踏雪 于 2013-10-21 10:01 编辑
奥氏体 铁和其它元素形成的面心立方结构的固溶体。一般指碳和其它元素溶于面心立方晶格γ-Fe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〔γ-Fe(C)〕,常以符号A表示。奥氏体中的碳也是存在于γ-Fe晶体的间隙固溶体。原系外来语译名,由这种组织的发现人Austen而得名。由于γ-Fe的最大间隙半径为0.52×10-10m(比α-Fe间隙大),而略小于碳的原子半径(0.77埃),故其溶碳能力比α-Fe高,即碳在奥氏体中的固溶度比在铁素体中大。在727℃时,碳的最大溶解度为0.77%,而在1148℃时可达2.11%。奥氏体在铁碳合金相图中存在于727~1495℃的温度区间。高温下奥氏体的显微组织为:晶粒呈多边形,与铁素体的显微组织相近似,但晶界较铁素体平直,且晶粒内常有孪晶带出现。奥氏体强度不大,塑性高,与γ-Fe一样,无铁磁性。
残余奥氏体 在一般情况下,马氏体转变是难以进行完全的,试验表明:即使冷却到Mf点以下,仍不易使奥氏体全部转变为马氏体,总会有一部分奥氏体未能转变,这部分未转变而仍残留在淬火组织中的奥氏体,通常称为残余奥氏体。所以,残余奥氏体是指钢经加热奥氏体化后的快冷(淬火)至室温后未能转化为其他组织的那部分奥氏体。
残余奥氏体量和Ms-Mf点温度范围与室温的相对位置有直接关系,与钢的化学成分、奥氏体化温度和时间、奥氏体稳定化程度都有关系。
孤以为,如果要寻找奥氏体与残余奥氏体的主要差别,差别应该是在其化学成分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