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见仁见智 于 2013-11-2 13:02 编辑
2,从公布的工艺参数看,该技术是气体法,强调了是在钢的A1以下进行的——如果没有使用‘遮眼法’的话,由于使用了氨气,方法应当是铁素体碳氮共渗和奥氏体氮碳共渗技术的延伸。核心技术是‘BRN渗剂’。 3,在A1以下,碳难以渗入铁素体中去,奥氏体碳氮共渗形成的淬火层难以达到0.1mm以上,可以断定能有层深0.3mm为501HV的扩散层,不是高碳组织;也不可能是渗氮组织,因为低碳钢中没有(微量)合金氮化物形成元素,没有如此高的硬度,组织也不相同。 4,那么,这种能够在A1以下生成的高硬度的薄渗层(很宝贝啊!)究竟是什么东西(组织)?从已知的相关知识看,渗入的不可能是金属,而是非金属元素,其中,氮——可以肯定,另外能够渗入的是硅、硼(用能谱仪可以检测到究竟是什么?)。也就是说,有可能的情况是,发明人找到了较低温度下可以加速硅或硼的复合渗的工艺方法。至于极表面后续氧化处理等,则是另一码事。 5,这仅仅是一种猜测,或者叫 瞎蒙。假如要省事,又需要使用此新技术为社会为自己创造财富,落实结果并权衡之后,花点钱买是值得的(是尊重别人的劳动,尊重知识的象征);毕竟,从可能性到比较成熟仍然有一段路程,是需要付出成本的。假如要用自己的智慧跟进并试图超越,也有实验资金和设备条件,自己摸索也不失为提高自己的好方法;但要看到,即便破解了该技术,也要心存感谢和敬佩,也要看到,在智慧上还是低于发明人(第一个吃螃蟹的人)一筹,至少在这个问题上是如此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