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
 | 
 
      2015.5.3日,本报评论版刊发了一组“讨论”文章。其中,著名外交家吴建民撰文“警惕狭隘 
  的民族主义”,学者戴旭则以“中国没有狭隘民族主义”回应。你支持谁的观点? 
 
  作者:吴建民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、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
 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,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随着中国的进步,社会也逐 
  渐走向多元。有人说,当今中国正处于“第三次百家争鸣的时期”。在这个争鸣过程中 
  ,值得我们警惕的是,一种狭隘民族主义情绪正在抬头。 
 
  第一,认为中国是国际合作的受害者。 
 
  在一些网站或报刊上,经常可以看到这种言论:我国开放后进行国际合作,大钱都 
  让外国人赚走了,中国人挣的是血汗钱,我们继续遭受西方国家的剥削,我们不是赢家 
  ,而是输家。 
 
  上述看法有没有根据呢?当然有一定事实根据。但我们必须全面看。中国发展只能 
  一步一步走,当年我们打开国门时,没有技术、资金和先进的管理,有的只是充沛的劳 
  动力和市场。而且当时我们的市场容量很有限,远不如现在。要与外国人合作,必须使 
  对方有利可图,不然人家不会来。我们经济发展就是这样开始的,后来规模越来越大, 
  到2010年,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。改革开放使全中国老百姓受益。 
 
  第二,挑战邓小平提出的“搁置争议,共同开发”的主张,鼓吹动武。 
 
  近年来,随着中国崛起势头增强,我国与美日等国战略上互不信任情绪在发展,周 
  边邻国对我国的担心、忧虑,乃至恐惧的情绪在上升。在南海问题上,我们与邻国围绕 
  主权和领土的争端在突显,摩擦不断。 
 
  如何妥善解决上述争端?邓小平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,就提出主权归我、搁置争议 
  、共同开发的方针。邓小平是有大智慧的人,提出上述方针决非偶然。他考虑到时代的 
  变化。时代已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,进入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。这是国际关系中 
  最大的变化。时代变了,解决国际争端的思路必须跟着变。 
 
  亚洲国家和地区在过去几十年里,相互开放而不是封闭;相互帮助而不是排斥;相 
  互合作而不是对抗,才推动亚洲逐步崛起。我国和其他亚洲国家,在亚洲崛起的大潮中 
  是受益的。保持亚洲崛起的势头,这是亚洲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共同利益所在。在这个地 
  区兵戎相见,将会破坏这个地区合作的氛围,中断亚洲崛起势头,结果大家倒霉。 
 
  今天围绕南海问题,我们同邻国的争端是能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。我们同12个国家 
  通过外交谈判,划定了陆地边界,就是一个证明。 
 
  第三,盲目排斥跨国公司。 
 
  中国的大发展,与跨国公司落户中国密切相关。它们带来先进的理念、技术和管理 
  方式,促进中国大发展。改革开放以来相当长时间里,我们对跨国公司是持欢迎态度的。 
 
  跨国公司究竟是什么?我们需要有清楚的认识。1974年,在第六届特别联大上,中 
  国曾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起批判过跨国公司,认为跨国公司是“新殖民主义的工具”。 
  但跨国公司数量不仅没减少,而且有新发展。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载体,能够 
  从全球范围内优化对生产要素的配置,无疑有极大的优越性。毋庸置疑,跨国公司代表 
  先进生产力。今天,我们不是也正在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吗?排斥跨国公司,吃亏的是 
  自己。 
 
  我以为,狭隘的民族主义本质上是反对邓小平改革开放路线,破坏今天中国与世界 
  合作良好局面,把中国拉向倒退、封闭和落后。中国要进一步发展,就必须坚持改革开 
  放,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。▲(作者是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、外交部 
  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) |   
 
  打赏楼主 
  
    
    
    
    扫码打赏,你说多少就多少 
    
    
   
 
 
 
 |